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关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问题,即要支持新能源的开发,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至此,河南驻马店市农业大区对生物质燃料的综合应用技术得到了高度重视。生物质能作为碳源具有可再生性,可以转化为固态燃料、液态燃料、气态燃料。
制备固体生物质燃料所采用的技术是固化成型技术,即将品位相对较低的生物质转化为品位相对较高的生物质燃料,而且由于燃料已经固化成型的,所以方便与存储和运输,在燃料的利用上也非常便利。固体生物质燃料的资料来源于农业和林业生产中所产生的玉米芯、秸秆等等各种废弃物。
首先,要收集生物原材料,将这些材料经过筛选之后,必威 必威betway确保材料干燥,灰分符合要求,污染性低而且热值高、容易燃烧。对于这些材料进行干燥处理后,进行成型处理以方便运输[1]。其次,将所有筛选出来的材料粉碎处理,并将黏结剂和助燃剂加入其中进行压缩,使固体生物质燃料不仅方便存储,而且容易燃烧。
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固体生物质燃料所采用的生产技术也会有所不同。其一,常温湿压成型技术,具体而言,是将纤维素原料进行水解处理而使得原料的纤维经过湿润时候软化,使其皱裂,之后进行压缩处理。这种技术的操作简单,但是会提高部件的磨损度,而且所生产的燃料的燃烧值比较低。所以,成本相对较高。其二、炭化成型技术,即对生物质原料进行炭化处理后成为粉末状,将粘结剂加入其中,压缩成木炭。比如,河南驻马店市农业大区,秸秆多综合利用,利用炭化技术工艺生产出来的秸秆炭粉可制成炭球、活性炭等炭产品。在秸秆炭化的过程中所排放的烟雾收集起来提取可燃气体、木焦油、木醋酸。但目前综合利用率还比较低,所以,还国家对秸秆综合利用予以补贴和政策上的倾斜。
燃料乙醇成本低而且具有可再生性。生产技术上,是对非粮食原料乙醇回收后,经过净化并发酵处理。其中,对脱水处理技术具有很高的要求,主要采用了萃取精馏法、吸附分离法以及共沸精馏法等等[2]。所生产的燃料乙醇中所含有的乙醇可以达到99.7%,比无水乙醇中的乙醇含量要高。
动植物油脂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生产出与柴油的化学性质比较接近的长链脂肪酸单烷基酯,即为“生物柴油”。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性,没有毒,而且生物降解,是用于替代柴油的最好的材料。生产技术上,物理方式进行技术处理即为直接混合法、酯交换法和酶催化法;化学方式进行技术处理即为采用了微乳化法高温热裂解法。由于所使用的材料不同,生产出来的生物柴油存在着有点和不足。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柴油制备方法为酯交换法。这种方法的原料来源广泛,加工工艺简单,所生产出来的生物柴油性能稳定,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有碱性废水产生,而且生产设备会遭到严重的腐蚀。
生物质发酵技术,就是将生物质采用厌氧微生物分解技术,经过代谢处理之后生成了气体,这种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中还包括二氧化碳、氢气以及硫化氢等等,即为“沼气” [3]。沼气的发酵划分为水解液化、酸化、产甲烷三个阶段。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挖掘高效厌氧微生物并使用的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对沼气的利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按照生物质气化原理,生物质气化制氢技术需要将生物质进行气化处理后,可燃性的气体与水蒸汽不断地重整,从中可以提取氢气。研究的介质是催化剂、气化炉,使用白云石制作二氧化碳,吸收蒸汽,经过气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经过试验表明,气体中的氢气产量是非常高的,可以达到66.9%;二氧化碳气体为3.3%;一氧化碳气体为0.3%。
综上所述,中国在近年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要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力度,同时还要提高能源的重复使用效率。特别是发展新能源,能够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缓解,一方面可以对能源使用的安全予以维护,而且还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1]王永征,姜磊,岳茂振,等.生物质混煤燃烧过程中受热面金属氯腐蚀特性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20):88―95.
“十五”期间,我国在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4省,分别依托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天冠集团、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建成了四个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进行定点生产,初步形成了现有国内燃料乙醇市场格局。到2007年,我国燃料乙醇产能达160万吨,四家定点企业产能达144万吨。值得注意的是,为不影响粮食安全并改善能源环境效益,我国已确定不扩大现有陈化粮玉米乙醇生产能力的政策,转向以木薯和甜高粱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并开始商业化生产。目前,广西木薯乙醇项目的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2008年全国燃料乙醇总产量达172万吨。此外,生物液体燃料也已开始在道路交通部门中初步得到规模化应用,我国燃料乙醇的消费量已占汽油消费量的20%左右,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河北、山东、江苏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无铅汽油。
自2002年经国务院批示,国家发改委开始推进生物柴油产业发展以来,生物柴油年产量由最初的1万吨发展到现在的近20万吨,总设计产能约200万吨/年,生物柴油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管理范畴。2008年,为鼓励和规范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和浪费,根据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及产业化工作部署与安排,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中石油南充炼油化工总厂6万吨/年、中石化贵州分公司5万吨/年和中海油海南6万吨/年3个小油桐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项目。截止目前,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等民营公司、外资公司以及中粮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和三大石油集团共同参与的格局。
目前,我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快速发展还面临许到原料资源供应、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商业化应用市场和政策、市场环境不完善等制约因素。
从燃料乙醇看,如果完全用玉米来生产,按照1∶3.3 比例计算,2020 年将达4950 万吨,加上其他工业消费对玉米需求的增长,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将难以满足燃料乙醇生产的工业化需求,而且随着陈化粮食逐步消耗殆尽和玉米价格的不断上涨,玉米燃料乙醇的发展可能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因此完全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在我国并不现实。
从生物柴油看,国内仅有的几个项目都是以地沟油、植物油脚等废弃油脂做原料,而全国一年的废弃油脂也只有600―700万吨,其中相当比例还要用于化工生产,每年可供生物柴油企业利用的废弃油脂不足50 万吨。按照1.2 吨废弃油脂生产1 吨生物柴油计算,40 多万吨废弃油脂能满足的产能只有30 多万吨。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处于部分停产或完全停产状态,行业发展陷入了困境。
目前,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中的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生产设备等问题已成为阻碍生物燃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从燃料乙醇的发展看,一方面,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比较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目前国内以玉米、木薯等淀粉类为原料的生产技术已经进入商业化初期阶段,以甜高粱、甘蔗等糖质类为原料基础的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大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还需在优良品种选育、适应性种植、发酵菌种培育、关键工艺和配套设备优化、废渣废水回收利用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而国外以淀粉、糖质类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并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阶段。此外,我国的纤维素乙醇还处在试验阶段,技术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如何降低纤维预处理和纤维酶的成本,高效率的发酵技术等方面,总体而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国内还缺乏以不同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相关产品和技术标准。尽管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变性生物燃料乙醇(GB18350-2001)和车用乙醇汽油(GB18351-2001)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等效采用了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但上述标准主要是基于淀粉类原料而制定的,而制备燃料乙醇的原料种类较多且生产工艺也大不相同,在某些技术指标上也会有所差异,单一基于淀粉类原料制定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燃料乙醇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生物柴油的发展看,我国主要采用化学酯化法生产生物柴油,已形成较完备的技术体系和方法,但由于酯化过程要进行水洗、除渣、酯化、分离、蒸馏、洗涤、干燥、脱色等一系列过程,因此,转化率低,成本较高,而且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此外,虽然我国在2007年颁布了《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GB/T20828-2007),但由于生物柴油的酸度、灰分、残炭均高于石油类柴油,常会以B5或B20等BX类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混用。而我国至今没有B5或B20标准,更没有对生物柴油企业的生产设计和运行进行技术规范,生物柴油质量难以保证,导致难以进入中石油、中石化的销售终端,大量生物柴油卖给企业用作烧锅炉等用途,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燃料乙醇看,目前,除巴西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成本可以与汽油相竞争外,其他国家燃料乙醇的成本都比较高,而我国燃料乙醇由于受原料成本高、耗能大、转化率低等因素影响,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更高;从生物柴油看,在原料价格高峰时,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是每吨接近7000元,而售价是6000元左右。因此,不依靠政府补贴,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缺乏市场前景。
虽然我国在2005年2月28日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7年8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但主要是以利用再生能源发电作为目标和重点的,缺乏对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开发利用的明确性规定。另外,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利用税收减免、补贴、价格补贴、政府收购等市场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促进发展的政策性法规;而且,部分出台的优惠政策行业内企业很难享受。此外,我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市场化竞争和运作环境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清洁高效的原则,合理开发生物质资源,以产业发展带动技术创新,通过加强生物质的资源评价和规划,健全生物燃料产业的服务体系,包括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标准化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管理体系等途径促进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实现生物燃料产业发展从追赶型到领先型的转变。到2020年,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200万吨,年替代化石燃料1亿吨标准煤。
(二)发展路线年):在燃料乙醇方面,应维持玉米乙醇、小麦乙醇的现有发展规模,继续提高玉米乙醇、小麦乙醇项目的生产效率;重点发展木薯乙醇、马铃薯乙醇等非粮淀粉类燃料乙醇;努力完善木薯乙醇、马铃薯乙醇等非粮燃料乙醇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经济性;进行甜高粱乙醇、甘蔗乙醇等糖类原料的直接发酵技术的示范;同时,加大纤维素遗传技术研发力度,争取在纤维素酶水解技术上有所突破;开展抗逆性能源植物的种植示范。在生物柴油方面,仍将维持以废弃油脂为主,以林木油果等为辅的原料供给结构;开展高产木本油料种植技术研究;开展先进酯化技术示范;制定生物柴油技术规范和B5或B20等BX类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混用的产品标准,并建立部级的质量监测系统。
中期(2016―2020年):在燃料乙醇方面,加大以甜高粱等糖类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产业化利用,应用耐高温、高乙醇浓度、高渗透性微生物发酵技术,采用非相变分离乙醇技术;戊糖、己糖共发酵生产乙醇技术实现突破,纤维素乙醇进入生产领域;耐贫瘠能源作物在盐碱地、沙荒地大面积种植,提高淀粉作物中淀粉含量、糖作物中的糖含量技术成功,燃料乙醇在运输燃料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生物柴油方面,大力开发以黄连木、麻风树等木本油料植物果实作为生物柴油主要原料的生物柴油,高产、耐风沙、干旱的灌木与草类规模化种植技术取得突破;高压醇解、酶催化、固体催化等生物柴油技术广泛应用。
远期(2020年以后):在燃料乙醇方面,燃料乙醇逐步替代汽油并探索利用更高热值产品(如丁醇等);植物代谢技术取得突破,减少木质素含量提高纤维素含量,大规模生产木质纤维类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工业技术开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在生物柴油方面,以黄连木、麻风树等木本油料植物果实作为生物柴油主要原料的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不断成熟且生产经济性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张;工程微藻法技术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且实现产业化。
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发展生物燃料产业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对发展生物燃料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把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考虑。同时,要借鉴先发国家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仔细分析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此外,各地区也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做好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规划工作,根据生物质资源状况、技术特点、市场需求等条件,研究制定本地区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好资源优势,实现生物质能的合理有序开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路径。
必须通过生物质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搞清各种生物质资源总量、用途及其分布,为发展生物燃料产业奠定良好基础。一是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资源评价。二是在生物质资源普查与科学评价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作物发展规划,以确定在什么地方具有大规模种植何类能源作物的条件。在不毁坏林地、植被和湿地,不与粮争地,不与民争粮的原则下,调整种植业比例,优化种植结构,根据主要能源作物品种的性能、适宜的边际性土地等资源数量、区域分布现状,科学制订能源作物的种植规划。在种植基础好、资源潜力大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种植基地,为生物燃料示范建设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基础。
必须要坚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将近、中远期目标相结合,并结合我国生物质资源特点,加大对生物燃料产业前沿技术和技术产业化研究的支持力度。一是制定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通过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工作,提出中长期需要的技术发展战略,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研发机构识别、选择和开发正确的技术,并帮助引导和配置资源。二是加强生物燃料产业技术的试点和产业化示范工作,设立生物燃料产业研究发展专项资金,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生物燃料产业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推进生物燃料产业技术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化发展。三是重视生物燃料产业技术和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生物燃料产业技术和产品标准,发挥标准的技术基础、技术准则、技术指南和技术保障作用,并建立部级的质量监测系统加强市场监督工作,促进生物燃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可以给予适当的财政或补贴,包括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施弹性亏损补贴、对原料基地给予补助、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产业化示范补助和加大面对生产生物燃料产品企业的政府采购等措施,以保证主体合理的经济利益,使主体具有发展生物燃料项目的动力。二是加大对生物燃料项目的税收优惠,包括对生物燃料项目的企业实行抵免和再退税政策,对生产生物燃料产品的企业固定资产允许加速折旧,对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制开发出的生物燃料新技术、新成果及新产品的转让销售在一定时期可以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等措施,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重视、参与生物燃料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引导资本投向生物燃料产业,包括对生物燃料龙头企业实施贷款贴息,支持有条件的生物燃料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燃料企业以现有资产做抵押到境外融资以获得国际商业贷款和银团贷款,鼓励和引导创业增加对生物燃料企业的等措施,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体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面向生物燃料产业的融资担保机构,以降低生物燃料企业的融资成本,扩充和疏通生物燃料企业的融资渠道。
一是建设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针对生物质资源分布广、收集运输难等问题,建立生物质资源收集配送等产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能源作物种植、农作物秸秆收集与预处理等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物流体系;尽快建立完善生物燃料产业技术的推广服务体系、行业质量标准和产品检测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加强生物燃料产业技术、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二是必须尽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燃料产业的国产设备,重点开发有利于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包括大型专用成套设备和成熟的生产工艺路线。三是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要通过市场带动,积极发展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配套产业,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机理是破坏原有高分子成分,形成新的保护膜或隔离层,达到抑制分子燃烧的效果。一般阻燃性质从两个原理中进行分析,分别为隔氧及温度,隔氧采用凝聚相阻燃机理,高分子阻燃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形成阻燃细微分子,中断该链式反应。链式反应中断后,分子热分解的温度较高,所以燃烧后期会形成水蒸气,阻燃材料高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氢氧元素,与空气接触后,便会形成水雾覆盖在材料表层。其次便是能隔断与空气的接触,形成的水雾除了降低表层温度外,还能堵塞阻燃材料的气孔,形成密闭环境,隔断与空气的接触。凝聚相在作用机理中有4种阻燃模式,阻燃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惰性气体,延缓阻燃材料的燃烧;燃烧期间会产生多碳气孔,使其阻燃材料难以燃烧;反应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量,降低反应温度;其次无机比热容较大的分子,在燃烧过程中,通过分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分子发生质变,促使反应中断停止。该两种反应在作用机理中大致相同,但在反应中作用的机理很多,所以在划分高分子阻燃体系结构上仍十分复杂。
无机阻燃剂作用机理便是通过无机化合物的热分解,产生保护膜或水蒸气,隔断与空气接触及降低燃烧温度。无机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结晶水,温度升高后,吸收周围热量,降低其燃烧温度,阻断其物质的燃烧;另一种便是通过阻燃剂燃烧形成保护膜,例如:Al(OH)3燃烧过程中,产生致密的氧化层薄膜,隔断物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无机阻燃剂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产生较为污染有害气体,一般常用作防火无机阻燃剂。
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系元素包括:氟、氯、溴、碘,该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具有高效的阻燃效果。化合物中含有氟利昂,该化合物易散发,破坏臭氧层。在该物质中分别添加氯元素及氟元素,然后对标准沸点进行比对。其中添加氯元素标准沸点升高,化合物中含有3个氯分子时,标准沸点为61.2℃;其中添加氟元素标准沸点降低,化合物中含有3个氟分子时,标准沸点为-128℃,具体数据量如表1所示。含氯化合物阻燃剂具有良好的阻燃性,化学性质稳定,能与多种高分子化合物相融,不影响化学反应。溴元素阻燃化合物包括:十溴联苯醚、四溴苯酚、六溴环十二烷等,化学稳定性位于氯和碘元素之间,具有良好的阻燃性。卤系元素虽然具有良好的阻燃性,一般阻燃剂内都添加少量的卤系元素,保证达到阻燃效果。
磷系阻燃剂包括:红磷、白磷、磷酸氢二铵以及亚磷酸酯等化合物,磷系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会形成性碳膜,该膜除了降低温度外,还能起到隔断空气的作用,达到理想的阻燃效果。其次红磷与白磷的混合,也能起到良好的阻燃性。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并产生大量白烟;白磷燃烧性质与红磷相似,最终产物都是五氧化二磷,两种磷在制备次磷酸阻燃剂中,能够提升与液体水的混合比例。次磷酸(H3PO2),分子量60,与强氧化剂反应时,产生磷酸氢及氢气等,不会产生助燃气体成分。针对磷系阻燃剂的配比关系,其中次磷酸中磷含量占有比例在35%,亚磷酸中磷含量占有比例在27%,保证磷系元素达到理想的阻燃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也逐步应用于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中,日本曾研发出纳米硅酸盐黏土纳米材料,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阻燃特性。纳米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抑制剂,改变燃烧物质的内部结构,使其发生质变。研制出的纳米硅酸盐黏土分子直径在0.4-0.5nm,产生的凝聚产物能够封闭其气孔,隔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其次在热释放速率上也具有延缓效应,保证有效时间内散发的热值最小。
接枝和交联改性技术利用的是光敏技术与化学接枝,将多种无机化合物交织在一起,使其形成共聚化合物。共聚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无机绝缘层,吸收易燃物质内的高分子,减少助燃物质内的有效成分。其次该技术也可用于减少燃烧物质后的产物,提高其阻燃性,最终达到理想状态。
膨胀技术般采用发泡剂作为阻燃物质,发泡剂具有三个优点,包括:无排烟量、无毒气、无滴落。原有技术在做阻燃处理工艺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例如四溴苯酚在阻燃处理工艺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不但会污染环境,而且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无滴落主要体现在该阻燃剂不会产生腐蚀性液体,导致局部腐蚀。
通过对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应用分析,使得笔者对此该技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这种技术不但能够对物质燃烧起到阻燃特性,而且也不会污染环境。
[1]王建祺.无卤阻燃聚合物基础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4(17):33-34.
[2]张军.聚合物燃烧与阻燃技术[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8,38(24):58-59.
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生物质内部的能量,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生物质能几乎不含硫、含氮很少,碳通过光合作用,近排放量几乎为零,因此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回收生物质能,不仅能够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粉尘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型火电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就是一种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方法。
本文以600MW燃煤锅炉耦合1×30MW生物质气化发电为例进行分析,该电厂采用最新高效发电技术和高效静电除尘、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炉内低氮燃烧+SCR烟气脱硝等污染物脱除设备,并利用生物质气化后的合成气送入燃煤锅炉进行再燃,还原主燃区产生的NOx[1],降低SCR烟气脱硝负荷,将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的排放标准以下。
生物质气化采用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气化介质和生物质通过热化学反应生成CO、H2及少量碳氢化合物可燃气。此生物质气化装置将产生的可燃气作为燃料送入燃煤锅炉与煤粉一起燃烧发电。
相比传统的生物质直燃电厂[2,3],工艺流程短,无需再配备汽轮机、发电机、电网输出以及烟气净化等系统,少,占地面积小,配置工作人员少,而且生物质气化综合发电效率达30%以上,生物质燃料可节省25~30%;同时生物质直燃存在严重的碱金属腐蚀及锅炉结焦的问题,对于发电系统的连续运行是极为不利,生物质中碱金属的存在,还会引起NOX催化剂控制设备老化或失效;燃烧方式通用性较好,对原燃煤系统影响较小。
相比常压、空气气化耦合发电方案,加压、富氧耦合发电技术略高,但加压富氧气化可以更大规模、更灵活处理生物质,对原料的适应性也更加广泛,气化效率、燃气品质有较大提高[4],对锅炉的安全性更加有利,同时占地面积小;另外加压富氧气化省去了常压气化中的高温燃气引风机,同时燃气管径较小,消除了生产运行中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
工艺路线主要为:经过处理且满足粒度要求的生物质燃料,送入加压装置加压后的生物质,通过螺旋输送机送入气化炉,在一定温度下,气化炉内生物质在气化介质的作用下气化生成可燃气,再经过旋风除尘送入余热锅炉,可燃气降温计量后,热可燃气直接送入燃煤锅炉上改造增加的生物质燃气喷口再燃,利用原有发电系统实现高效发电。整个装置主要分为生物质贮存、进料、生物质气化、可燃气除尘、热回收及燃气燃烧。工艺流程图见图1。
生物质贮存仓库收到的生物质原料,经过称重和取样分析水分和热值后存储,生产过程中通过装载机和抓斗等转运装置将生物质送进振动筛,过滤掉不合格的生物质料,再通过螺旋输送机和输送皮带将合格的生物质送到生物质加压进料系统的常压料仓。
常压料仓存放的生物质料,通过进料装置和阀门进入并装满锁斗,然后控制系统用氮气对锁斗充压到0.1~0.3MPa时,生物质燃料再通过下料阀和下料装置进入加压给料仓,在加压给料仓的底部装有螺旋输送机,生物质料由螺旋输送机不断送入生物质气化炉。生物质锁斗在卸完料后,锁斗将恢复到常压状态,重新进料和充压,进行下一次循环物料的输送。
气化炉是整个气化系统的主要设备[2],采用流化床作为气化炉的炉型,加压给料仓输送过来的生物质从气化炉的中下部进入炉膛反应区;在气化炉的底部,空气和氧作为气化剂送入炉膛,在炉膛内生物质、空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形成一种沸腾流化状态;同时,在气化温度为700~980℃,气化压力为0.1~0.3Mpa的条件下,以及在高温床料有效的传热和传质的作用,加速气化反应速度,最终生成成分为CO、H2、CO2、CH4、H2O、N2及少量焦油的高温可燃气。
生物质原料都含有一定的灰分,因此气化过程中会产生灰渣,一部分灰渣由气化炉底部排出,冷却后送到贮存系统;另一部分灰渣则可通过下游旋风分离器从可燃气中分离出来,灰渣从旋风分离器底部排出,送到贮存系统。可燃气则从旋风分离器的顶部出来,进入下游的余热锅炉。
进入余热锅炉可燃气的温度约为900℃,因温度高,燃獾ノ惶寤密度小,为了减小燃气输送设备的体积和材质等级,同时还要保证可燃气中的焦油不冷凝,高温可燃气经过余热锅炉释放热量降温到400℃左右,同时也根据锅炉运行参数,自行控制温降,余热锅炉产生的低压水蒸汽并入电厂管网系统。
经过除尘和余热锅炉的可燃气,气体流量约为5×104Nm3/h,温度约为400℃,压力约为0.2MPa。可燃气经过在线成分分析,根据输入锅炉的热量计算可燃气的流量,将特定量的可燃气再送到燃煤锅炉前独立的燃气燃烧器进入锅炉再燃发电。在事故情况下,可燃气有独立的紧急排放和切断系统,气化炉的安全保护系统将启动紧急停车,将气化系统与燃煤锅炉切断隔离,可燃气将引至安全区域处理,同时启动氮气置换的保护程序,煤气放散装置设有点火装置及氮气灭火设施。
下,每年可以节省约7.5万吨标煤;可分别削减SO2排放约29.48t/a、烟尘排放约14.18t/a及NOx排放约63.77t/a;从温室气体减排角度,可削减CO2排放约12.33万t/a。
下,生物质气发电量约为18万MWh,按照电价0.75元/KWh,则生物质气发电每年收入约13500万元。
(3)一台生物质气化炉系统设备的总约为1.9亿元,基本收益率按7.0%,年运行费用考虑厂用电和生物质原料费用约6000万元。
A-年费用;P-初;R-年运行维护费;I-基准收益率取7.0%;n-经济生产年按20年计算
R=6000万,P=19000万,经计算大约需要5年回收成本。可见在争取到生物质标杆电价0.75元/KWh的条件下,采用大型火电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经济效益很好。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严格,生物质能的利用,不仅优化了能源结构,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必威 必威betway还可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通过分析大型火电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无论在技术上、处理规模和性价比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是理想的发展方向。
[2]阴秀丽,周肇秋,马隆龙,等.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现状分析[J].现代电力,2007,24(5):48-52.
(中机中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00048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100089 中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100048)
[摘 要]随着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愈显突出,发展新能源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新能源之一的生物质发电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同时,随着国家能源
6亿多吨,其中可以作为能源使用的约4亿吨,全国林木总生物量约190亿吨,可
获得量为9亿吨,可作为能源利用的总量约为3亿吨。因此,发展生物质发电厂在
械能,在发电机中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炉、机、电是生物质发电厂中的主要设备,
用下先沿着锅炉的烟道依次流过炉膛,水冷壁管,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
2.1.1 含碳量较少。生物质燃料中含碳量最高的也仅 50%左右,相当于
2.1.5 含硫量低。大部分生物质燃料含硫量少于0.02%,燃烧时不必设置
置灵活、少、结构紧凑、技术可靠、运行费用低廉、经济效益显著、操作维护
后、收集成本高,秸秆的收集率不足30%,大部分被农民在田里直接烧掉。这也
厂的3倍)、设备不成熟、改造费用多等,都直接造成了以山东京能为代表的
在第一代生物燃油已近极限,第二代纤维素生物乙醇技术、经济可行性久“攻”不克的情况下,“先进生物燃料”特别是热化学途径的生物天然气和木质原料气化合成燃油有望脱颖而出。
《能源》:全球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代生物燃油和第二代纤维素生物乙醇技术的发展,目前,这两种生物质能的发展情况如何?
程序:目前,这两种技术的发展都遇到了瓶颈,这也助长了部分人认为生物质能发展不起来的认识。
发达国家能源界的学者和企业家越来越认识到,第一代生物燃料作车用有不确定性。因为需要和化石燃油掺混,其总用量有限,也就是所谓的“混合墙”限制。
从2010年起,第一代生物燃料增长形势就明显受挫了。2009-2010年产量增长率还有13.6%,而2010-2011年仅有3.1%。
对于第二代生物燃料,在美国曾经呼声很高。但是,虽然经历了连续多年的研发热潮,目前仍没有完全突破商业化的障碍。其关键在于纤维素乙醇的生产成本还远未达到预想的价位。而且,这种技术使用的原料需要用酸、碱等预处理,会造成环境问题。
《能源》:第一代和第二代生物质能技术都难以继续往前发展,那按您的说法,生物质能源产业要靠什么得以推进?
程序:所以,我说现在要提“先进生物燃料”的概念。实际上在2009年,美国环保署就率先提出了要支持“先进生物燃料”研发的原则。所谓先进生物燃料,就是指第一代生物能源以外的一类新型生物燃料。它们的生命全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至少50%。
它采用的技术路线有多条,必威 betway必威最主要的方式是用木质纤维类作为原料,如林木下脚料和废弃物、秸秆等,通过热化学途径,生产生物合成液体或气体燃料,英文为Biomass to Liquids,简称 BtL。
《能源》:“先进生物燃料”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与前面两代技术相比,“先进生物燃料”有哪些优点?
程序:生物质的组成成分,一般来讲可以分为六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第一代生物质能技术利用的成分是淀粉、脂肪、蛋白质。第二代技术用的是纤维素。
但事实上,生物质所含能量中,淀粉、脂肪、蛋白质占40%,纤维素占了20%,剩下占40%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在前面两种方式中并不能被利用。唯一能全部利用这六大类成分的方法是燃烧,也就是通过生物质电厂,但它的热量转化效率在这几种方式中是最低的,是最不经济的方式。
通过热化学方式生产“先进生物燃料”,恰恰能利用和转化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显著提高生物质能的转化效率,而且大大拓宽了原料的来源。
生产出的生物合成燃料,属于所谓的“直接使用燃油”,就是说,可以在发动机不改装的情况下,以纯态或高掺混比车用,因而完全摆脱了前面所说的第一代生物燃料的“混合墙”制约。
《能源》:那目前,“先进生物燃料”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有成熟项目?
程序:在2009-2013年的5年间,先进生物燃料项目,包括中试和生产性示范的,数目增加了3倍,而它的总产量则扩大了10倍,达到了年产24亿公升(相当于168万吨)。
欧盟国家对用气化-费托合成途径制作生物柴油、航空煤油的热情很高。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如Uhde、UPM、Axen,也都在进行商业化的努力。
德国的科林(Choren)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生产出用木屑合成的液体柴油。2012年9月,科林公司将气化技术转让给德国林德(Linde)集团。林德与芬兰Forest BtL Oy合作,在芬兰建设一座年产13万吨的生物合成柴油/石脑油厂,计划于2016年底投产。
美国伦泰克公司在科罗拉多州建成了BtL商业示范厂并投产,年产能1万吨生物合成燃油。该公司还计划2015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建成年产能为60万吨生物气化合成柴油和航煤厂。
《能源》:那您的意思是,目前这一技术并未达到商业化程度?这其中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程序:是的,目前它的技术成熟度还没有完全达到商业化生产、应用的程度,但是已经达到半商业化了,我认为离商业化也不远了。
根据测算,能够达到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年生产产能,终端产品应该在20万吨以上。
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项目规模化后,会需要巨大数量的原料,该如何解决原料问题。还有,如何保证相应的较低成本,以及预处理大幅度增大的难度如何克服。
程序:据我调研,目前采用生物质气化-合成途径制取生物燃油的,主要是武汉阳光凯迪新能源公司在做。这家公司于2013年初取得突破,其年产1万吨的半工业化装置于1月投产,并且连续正常运行至今。
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技术放大到年产20万吨级工业化规模的工艺包已经完成。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分别在湖北新洲和广西北海筹建年产能10万和30万吨的生物质气化合成燃油的工厂,原料主要为林业剩余物和进口的棕榈油榨渣、枝叶,预计2016年底建成。
《能源》:先进生物燃料的生产成本大约为多少?是否又是需要补贴才能盈利?我国要发展先进生物燃料,需要面临的阻碍有哪些?
程序:阳光凯迪采用的方式生产出以生物合成柴油为主体的合成燃油,目前的成本是可控制在8000元/吨以内。如果今后规模化了,成本应该会有大幅的下降。
在这种成本条件下,不需要政府补贴,也是可以盈利的。目前,阳光凯迪急待向国家要的不是补贴,而是油品准入市场的政策,希望产品能够到市场上去参与公平竞争的准入。因为我国的油品市场准入具有垄断性,如果阳光凯迪生产的生物合成油不能进入市场合法交易,那阳光凯迪就会陷入困境。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国家逐步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即为可再生能源,以农作物,树木,植物枯萎的残体和家禽的粪便等为原料,进行直接燃烧或生物能源生产的产业即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国家必需的战略物资,所以说石油工业的发展在一些方面上就是国家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近些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在我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国家的国计民生紧密相连。石油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血脉,但石油属非可再生能源,终有用尽的一天。
石油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可再生能源,其开发的程序相对复杂,主要包括选址,打井,抽油,注水等过程,这些过程中对地层结构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虽然抽完油要进行注水,但是由于水和石油的密度不同,长时间的石油开采必然会导致地层结构被严重破坏,导致地层土质疏松,甚至会发生底层塌陷。
众所周知,石油等传统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利用可对环境造成污染。刚开采出来的原油内含有众多物质,不能被直接很好的利用,需经过石油化工企业的加工提炼,提炼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汽油、柴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工原料和产品。但是,开采、提炼原油的过程也是个污染环境的过程,直接导致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有更多的化工产品和燃料被需要,更多的能源被开采,有更多的石油化工厂不得不开工建设。环境污染问题必然逐步加重。
鉴于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使石油化工单位产品排放更少的污染物,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更要另辟蹊径,探索清洁的可替代能源。促进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
20世纪以来,全球性的非可再生能源危机让新能源的开发变得迫在眉睫。生物质能源因其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而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生物质能源是位居于全球三大化石能源之后排行第四位,我国对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
沼气是指有机质在厌氧的条件下,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因其最初的发现位置是在沼泽地区,因此被称为沼气。此技术主要是使用厌氧法处理家禽的粪便,这项技术是在我国使用较早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技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目前,很多国家都把沼气当做生活燃料,西欧部分国家生物质能源发电并网量可占总发电量的10%左右。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迅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沼气发电CMD项目已有多个。
在一九七零年左右,很多发达国家就已经对这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中一项名为流化床气化的技术以其自身明显的优点占据了当时发达国家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市场,美国已有19家公司和探究机构从事生物质热裂解气化技术的探究和开发;加拿大12个大学的实验室在开展生物质热裂解气化技术的探究,近些年来,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2.3 生物质能源的转化
目前,生物质能源主要有生物乙、丁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质燃料油资源的开发技术开始于“八五计划”期间,自“九五计划”以后,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了用粮食和传统油料制备交通能源的战略方针。[4]生物质能源的转化主要是通过对植物油等代用油料的理化、酯化和裂解实现的。作为清洁燃料可以直接代替汽油等石油燃料,近些年来这项技术也得到了追捧。
生物质压缩技术可将固体农林废弃物压缩成型,制成可代替煤炭的压块燃料。成型燃料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炭化加工制成木炭棒或木炭块,作为民用烧栲木炭或工业用木炭原料。二是作为燃料直接燃烧,用于家庭或暖房取暖用燃料。
联合燃烧是指将生物质压缩,掺入燃煤等传统燃料中进行混合燃烧的一种用能方式。联合燃烧可大幅降低燃煤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生成,高效环保,技术门槛较低,利用较广。
垃圾燃烧的燃烧是指将垃圾分类之后对可燃垃圾进行燃烧用能的去能方式。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去能时,要先将垃圾进行分类或者将垃圾研磨成悬浮液后进行沉降、过筛,然后再进行燃烧。实验数据显示每燃烧500t垃圾,可产生1W千万・时的电量。这种垃圾处理方式可大大减缓环境压力。
我国现在所使用的能源中,生物质能源仅占能源总量的百分之十四,生物质能源开发具有很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生物质能源也有着自己绝对的优势,这正是国家提倡生物质能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技术又传喜讯。生物柴油加工技术目前已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一些发达国家利用餐厨废油加工成柴油,并进一步加工转化为航空煤油。与之相比,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也已初步形成,为餐厨废油的无害化处置、防止餐厨废油流回餐桌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保障我国食品卫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生物柴业尚处在发展培育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严控餐厨废油非法流向,需要有更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加入生物柴业,发展生物柴业。
生物柴油加工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大大提高我们开发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信心,为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开发,带来光明的前景。
结语:生物质能源必然会发挥其明显的优势,逐步的加大自己在能源领域的比重,同时,生物质能源必然会逐步减小环境的污染,有力缓解企业节能减排压力。
[1] 兰家彬,金丛书,龚义华.随州市中小企业减排现状调查[J].武汉,2008(06):69-70
[2] 李亚红.政府失灵与现代环境管理模式的建构[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必威 betway必威28(2):101-105
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而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可以用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等作为燃料。也是煤炭洁净转化技术之一。按电解质种类可分为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再生氢氧燃料电池(rfc)、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mfc),还有如新型储能电池、固体聚合物型电池等。
氢和氧气是燃料电池常用的燃料气和氧化剂。此外,co等一些气体也可作为mcfc与sofc的燃料。从长远发展看,高温型mcfc和sofc系统是利用煤炭资源进行高效、清洁发电的有效途径。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燃料电池所需燃料的巨大来源。
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无污染、建设周期短、易维护以及成本低的诱人特点,它不仅是汽车最有前途的替代清洁能源,还能广泛用于航天飞机、潜艇、水下机器人、通讯系统、中小规模电站、家用电源,又非常适合提供移动、分散电源和接近终端用户的电力供给,还能解决电网调峰问题。随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推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人们预测,燃料电池将成为继火电、水电、核电后的第四电方式[1],它将引发21世纪新能源与环保的绿色革命。
“燃料电池技术”是我国“九五”期间的重大发展项目,目标是,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从高起点做起,加强创新;在“九五”期间,使我国燃料电池的技术发展接近国际水平。内容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技术”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三大项目[2], 其中,用于电动汽车的“5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列为开发的重点。此项任务由中国科学院及部门所属若干研究所承担。所定目标业已全部实现。
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方面,我国研究开发的这类电池已经达到可以装车的技术水平,可以与世界发达国家竞争,而且在市场份额上,可以并且有能力占有一定比例[1]。我国自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列为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的重点项目以后,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池材料与电池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相继组装了多台百瓦、1kw-2kw、5kw、10kw至30kw电池组与电池系统。5kw电池组包括内增湿部分,其重量比功率为100w/kg,体积比功率为300w/l。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行车已研制成功,现已开发出200瓦电动自行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百瓦级移动动力源和5kw移动通讯机站动力源也已开发成功。千瓦级电池系统作为动力源,已成功地进行了应用试验。由6台5kw电池组构成的30kw电池系统已成功地用作中国首台燃料电池轻型客车动力源。装车电池最大输出功率达46千瓦。目前该车最高时速达60.6km/h,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该电池堆整体性能相当于奔驰、福特与加拿大巴拉德公司联合开发的mk7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动车的水平[3]。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组的开发和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的研究。
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方面,我国已经研制出α和γ型偏铝酸锂粗、细粉料,制备出大面积(大于0.2m2)的电池隔膜,预测隔膜寿命超过3万小时。在进行材料部件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组装和运行了千瓦级电池组。
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方面,已经制备出厚度为5-10μm的负载型致密ysz电解质薄膜,研制出一种能用作中温sofc连接体的ni基不锈钢材料。负载型ysz薄膜基中温sofc单体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0.4 w/cm2, 负载型lsgm薄膜基中温sofc单体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0.8w/cm2。这些技术创新为研制千瓦级、十千瓦级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燃料电池是新世纪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是替代传统能源的最佳选择。因此,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和跨国大公司的极大重视。美国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之一,《时代》周刊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列为21世纪10大高技术之首;日本政府认为燃料电池技术是21世纪能源环境领域的核心;加拿大计划将燃料电池发展成国家的支柱产业。近十年来,国外政府和企业在燃料电池方面的额超过100亿美元。为开发燃料电池,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一家近年来每年就投入10亿美元,丰田公司的年额超过50亿日元[4]。
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政府和企业界都将大型燃料电池的开发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并且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pemfc技术已发展到实用阶段,使得燃料电池即将取代传统发电机及内燃机而广泛应用于发电及汽车上。2mw、4.5mw、11mw成套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已进入商业化生产,用于国防、航天、汽车、、工厂、居民区等方面;各等级的燃料电池发电厂相继在一些发达国家建成,其中,国际燃料电池产业巨头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筹资3.2亿美元,建成的燃料电池厂已于2001年2月正式投产。美国和欧洲将成批生产低成本的家用供电-供暖燃料电池作为最近的开发计划。目前,在北美、日本和欧洲,燃料电池发电正快速进入工业化规模应用的阶段。
目前,车用氢燃料电池已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技术开发的重中之重。迄今为止,世界6大汽车公司在开发氢燃料电池车上的开发费用已超过100亿美元,并以每年1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5]。1997年至2001年,各大公司研制出的车用燃料电池就达41种。
我国研究燃料电池有过起落。在20世纪60年代曾开展过多种燃料电池的实验室研究,70年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用于空间技术的燃料电池研究,其后研究工作长期停顿。最近几年,我国才开始重新重视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取得很大进展。特别在pemfc方面,达到或接近了世界水平。但是,在总体上,我国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刚刚起步,仍处于科研阶段,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燃料电池研究水平还较低,我国对燃料电池的组织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发以煤作为一次能源的高温型mcfc和sofc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在mcfc、sofc研究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很大,要实现实用化、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燃料电池发电站的应用实例。这和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尽管国家也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九五攻关项目,国家和企业投入的资金却极为有限,年度经费仅为千万元量级人民币,与发达国家数亿美元的投入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承担研究任务的也只是中科院等少数科研院所,且研究力量分散,缺少企业的介入,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难以将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实际应用试验,以形成产业化趋势。从表1所列国外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开况看,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大多是以公司企业为主在从事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和制造生产,而且规模很大,例如,仅加拿大的ballard一家公司的资产就达10亿美元。
从世界燃料电池迅猛发展的势头看,本世纪头十年将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阶段,其技术实用性、生产成本等都将取得重大突破。预计燃料电池系统将在洁净煤燃料电池电站、电动汽车、移动电源、不间断电源、潜艇及空间电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潜在市场十分巨大。可以预料,分散电源供电系统——燃料电池发电厂必将在21世纪内取代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电力系统,成为电力行业的主力军。而燃料电池的普遍推广应用,必将在能源及相关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领域的这场革命是我国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不得不正视的课题,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这场革命所带给我们的机遇,毫不迟疑地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使之早日实用化产业化,为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家计委在1997年提出的中国洁净煤技术到2010年的发展纲要中,已把燃料电池列为煤炭工业洁净煤的14项技术重点发展目标之一[6] 。在“十五”科技发展规划中,燃料电池技术被列为重点实施的重大项目[7]。
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而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可以用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等作为燃料。也是煤炭洁净转化技术之一。按电解质种类可分为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再生氢氧燃料电池(RFC)、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MFC),还有如新型储能电池、固体聚合物型电池等。
氢和氧气是燃料电池常用的燃料气和氧化剂。此外,CO等一些气体也可作为MCFC与SOFC的燃料。从长远发展看,高温型MCFC和SOFC系统是利用煤炭资源进行高效、清洁发电的有效途径。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燃料电池所需燃料的巨大来源。
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无污染、建设周期短、易维护以及成本低的诱人特点,它不仅是汽车最有前途的替代清洁能源,还能广泛用于航天飞机、潜艇、水下机器人、通讯系统、中小规模电站、家用电源,又非常适合提供移动、分散电源和接近终端用户的电力供给,还能解决电网调峰问题。随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推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人们预测,燃料电池将成为继火电、水电、核电后的第四电方式[1],它将引发21世纪新能源与环保的绿色革命。
“燃料电池技术”是我国“九五”期间的重大发展项目,目标是,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从高起点做起,加强创新;在“九五”期间,使我国燃料电池的技术发展接近国际水平。内容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技术”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三大项目[2], 其中,用于电动汽车的“5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列为开发的重点。此项任务由中国科学院及部门所属若干研究所承担。所定目标业已全部实现。
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方面,我国研究开发的这类电池已经达到可以装车的技术水平,可以与世界发达国家竞争,而且在市场份额上,可以并且有能力占有一定比例[1]。我国自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列为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的重点项目以后,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池材料与电池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相继组装了多台百瓦、1kW-2kW、5kW、10kW至30kW电池组与电池系统。5kW电池组包括内增湿部分,其重量比功率为100W/kg,体积比功率为300W/L。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行车已研制成功,现已开发出200瓦电动自行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百瓦级移动动力源和5kW移动通讯机站动力源也已开发成功。千瓦级电池系统作为动力源,已成功地进行了应用试验。由6台5kW电池组构成的30kW电池系统已成功地用作中国首台燃料电池轻型客车动力源。装车电池最大输出功率达46千瓦。目前该车最高时速达60.6km/h,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该电池堆整体性能相当于奔驰、福特与加拿大巴拉德公司联合开发的MK7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动车的水平[3]。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组的开发和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的研究。
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方面,我国已经研制出α和γ型偏铝酸锂粗、细粉料,制备出大面积(大于0.2m2)的电池隔膜,预测隔膜寿命超过3万小时。在进行材料部件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组装和运行了千瓦级电池组。
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方面,已经制备出厚度为5-10μm的负载型致密YSZ电解质薄膜,研制出一种能用作中温SOFC连接体的Ni基不锈钢材料。负载型YSZ薄膜基中温SOFC单体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0.4 W/cm2, 负载型LSGM薄膜基中温SOFC单体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0.8W/cm2。这些技术创新为研制千瓦级、十千瓦级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燃料电池是新世纪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是替代传统能源的最佳选择。因此,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和跨国大公司的极大重视。美国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之一,《时代》周刊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列为21世纪10大高技术之首;日本政府认为燃料电池技术是21世纪能源环境领域的核心;加拿大计划将燃料电池发展成国家的支柱产业。近十年来,国外政府和企业在燃料电池方面的额超过100亿美元。为开发燃料电池,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一家近年来每年就投入10亿美元,丰田公司的年额超过50亿日元[4]。 转贴于
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政府和企业界都将大型燃料电池的开发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并且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PEMFC技术已发展到实用阶段,使得燃料电池即将取代传统发电机及内燃机而广泛应用于发电及汽车上。2MW、4.5MW、11MW成套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已进入商业化生产,用于国防、航天、汽车、、工厂、居民区等方面;各等级的燃料电池发电厂相继在一些发达国家建成,其中,国际燃料电池产业巨头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筹资3.2亿美元,建成的燃料电池厂已于2001年2月正式投产。美国和欧洲将成批生产低成本的家用供电-供暖燃料电池作为最近的开发计划。目前,在北美、日本和欧洲,燃料电池发电正快速进入工业化规模应用的阶段。
目前,车用氢燃料电池已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技术开发的重中之重。迄今为止,世界6大汽车公司在开发氢燃料电池车上的开发费用已超过100亿美元,并以每年1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5]。1997年至2001年,各大公司研制出的车用燃料电池就达41种。
我国研究燃料电池有过起落。在20世纪60年代曾开展过多种燃料电池的实验室研究,70年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用于空间技术的燃料电池研究,其后研究工作长期停顿。最近几年,我国才开始重新重视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取得很大进展。特别在PEMFC方面,达到或接近了世界水平。但是,在总体上,我国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刚刚起步,仍处于科研阶段,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燃料电池研究水平还较低,我国对燃料电池的组织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发以煤作为一次能源的高温型MCFC和SOFC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在MCFC、SOFC研究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很大,要实现实用化、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燃料电池发电站的应用实例。这和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尽管国家也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九五攻关项目,国家和企业投入的资金却极为有限,年度经费仅为千万元量级人民币,与发达国家数亿美元的投入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承担研究任务的也只是中科院等少数科研院所,且研究力量分散,缺少企业的介入,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难以将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实际应用试验,以形成产业化趋势。从表1所列国外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开发情况看,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大多是以公司企业为主在从事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和制造生产,而且规模很大,例如,仅加拿大的Ballard一家公司的资产就达10亿美元。
从世界燃料电池迅猛发展的势头看,本世纪头十年将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阶段,其技术实用性、生产成本等都将取得重大突破。预计燃料电池系统将在洁净煤燃料电池电站、电动汽车、移动电源、不间断电源、潜艇及空间电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潜在市场十分巨大。可以预料,分散电源供电系统——燃料电池发电厂必将在21世纪内取代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电力系统,成为电力行业的主力军。而燃料电池的普遍推广应用,必将在能源及相关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领域的这场革命是我国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不得不正视的课题,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这场革命所带给我们的机遇,毫不迟疑地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使之早日实用化产业化,为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家计委在1997年提出的中国洁净煤技术到2010年的发展纲要中,已把燃料电池列为煤炭工业洁净煤的14项技术重点发展目标之一[6] 。在“十五”科技发展规划中,燃料电池技术被列为重点实施的重大项目[7]。
(1)秸秆气化供热。秸秆气化供热是指秸秆经过气化炉气化后,生成的燃气送人下一级燃烧器中燃烧,为终端用户提供热能。秸秆气化供热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供热和木材、谷物等农副产品的烘干等,与常规木材烘干技术相比具有升温快、火力强、干燥质量好的优点,并能缩短烘干周期,降低成本。
(2)秸秆气化供气。秸秆气化供气是指气化炉产生的生物质燃气通过相应的配套设备为居民提供炊事用气。秸秆气化供气又分为集中供气和单独供气两种类型。
①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它是在农村的一个村或组,建立一个生物质气化站,将生物质经气化炉气化后转变成燃气,通过输气管网输送、分配到用户,系统规模一般为数十户至数百户供气。目前,我国已广泛推广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建设集中供气系统,以供农村居民炊事和采暖用气。
在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中,气化炉的选用是根据不同的用气规模来确定的,如果供气户数较少,选用固定床气化炉;如果供气户数多(一般多于1000户),则使用流化床气化炉更好。秸秆燃气的炉具与普通的城市煤气炉具有所区别,国内此类炉具的生产厂家也较多,效果较好,可以满足用户要求。
②户用秸秆气化供气。该种方式为一家一户的农村居民使用,户用小型秸秆气化炉,产生的燃气直接接人炉灶使用,系统具有体积小、少的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由于气化炉与灶直接相连,生物质燃气未得到任何净化处理,因而灶具上连接管及气化炉都有焦油渗出,卫生很差,且易堵塞连接管及灶具;因气化炉较小,气化条件不易控制,产出气体中可燃气成分质量不稳,并且不连续,影响燃用,甚至有安全问题;从点火至产气需要有一定的启动时间,增加了劳动时间,而且该段时间内烟气排放也是个问题。
③秸秆气化发电。我国在生物质气化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近20年来加快了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中小规模气化发电系统具有少、原料适应性和规模灵活性好等特点,已研制成功的中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设备功率从几千瓦到5000千瓦。
气化炉的结构有层式下吸式、开心式、下吸式和常压循环流化床气化炉等,采用单燃料气体内燃机和双燃料内燃机,单机最大功率已达500千瓦。
农业废弃物气化发电技术经过近年来的研究、探索,分别解决了流化床气化、焦油裂解、低热值燃气机组改造、焦油污水处理和系统控制及优化等各种核心技术,在技术的产品化和标准化研究、提高农业废弃物气化发电站的成套性和实用性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废弃物能源利用方式。我国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正在向产业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国内推广很快,而且设备还出口到泰国、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签订的中小型农业废弃物气化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40兆瓦以上,成为国际上应用最多的中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